在写2012年的分析前,认真翻阅了2011年的,发现市场状况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只需在2011年前加个比较级,这就是2012年
汽车影音行业。
2012年的世界虽然没有像《2012》描述的那样,全球经济却迎来持续低迷,要知道经济差也是容易导致灾难性后果的。这边厢,中国再也不敢说风景这边独好那样的大话了。刚刚收到的消息,中国今年GDP的增长平均维持在7.5%的水平,终于不再提保8了。其实政府已经很清楚,长期维持高位的代价太大,回落将成为常态。所以可以想见2013年,如果没有大量铁公基的超量投资刺激,回落还会继续,事实上这样的投资注定是绝唱。所以从宏观层面来讲,2013年经济仍将继续低沉。
上面的论断其实不用我说,政府很清楚,大家在做也应该感同身受。面对这样黯淡的2013年,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呢?特别是和大家息息相关的汽车影音行业,也就是大家俗称的车机市场。
要是让那个媒体、专家、厂家来开处方,它肯定开不了。来做这个市场分析说实话我也不是来干这个活的,我想做的是一年来对行业动态的观察,为大家梳理
汽车影音市场发展的脉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发展的办法。
有一个很个人的判断,从2005年到2010年是中国开放30多年来较为罕见的黄金发展期,说黄金不是GDP的增速,而是给众多个人、家庭、企业带来的财富创造机会,经历过股市和房市的大跃进,由此引发的车市消费井喷。不夸张的说,这一波的行情让至少1亿以上的普通人,注意是普通人的财富数十倍增长。不信大家可以观察下身边的人,总有那么些人凭借勤劳的双手抓住机会,在短短的三四年彻底改观,买车、买楼……。恰恰我们的汽车影音行业,在这个周期内蓬勃发展,造就了一批创富的中小老板。周期一过,大部分开始抓瞎,这就是冷酷的现实。至于说下个类似的周期什么时候出现,真没法说,因素太复杂。对于目前汽车影音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大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是周期律。
同样受到这个困扰的是汽车,作为
汽车影音载体,汽车消费与汽车后消费(包括汽车影音)紧密相关。2011年的汽车消费仅仅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稍微增长,2012年将仅在2011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甚至是持平都有可能。经过几年的车市井喷,已有的消费潜力基本被挖掘殆尽,包括广大农村都通过汽车下乡、小排量车发消费补贴的形式被拉动,要继续保持旺盛需求已然缺乏支撑点。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以
北京、
上海、
广州等为首的一线城市或明或暗的限购政策,抑制了这些小车消费主力城市的需求。比较吊诡的是,广州把汽车产业是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本地每月只消费10000台,却指望其他地方多消费,你说合理吗?这还不算,下半年的fishing事件,让占国内汽车工业几分之几的日系厂商集体败退,所有畅销车型从8月开始齐齐腰斩,甚至更低。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展位缩水,新车乏亮点,整个变身汽车展销会,这表明汽车厂商对于年底的冲量已经毫无信心,干脆应付了事。
虽然整个汽车消费不振,依然还是有很多明星车型,全年能维持两万以上的销量,都是各个车厂的看家法宝。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三大豪华车品牌的逆势飘红,汽车专家的分析认为销量大增的重要原因是豪华车入门级车型价格的下探,与部分中高级车形成直接竞争,抢走了本属于他们的份额,有道理,但不充分。豪车的销量大幅增加,不少汽车经销商纷纷申请加入他们销售的行列,据说排队都到2015年以后。不管在那个国家,豪华车消费绝对是整个汽车消费的最顶端,销量肯定会受到整个市场行情的影响。个人认为国内目前豪车的逆势行情是个不正常现象,将无法持续太久,各位提钱进入的经销商应谨慎。还有不得不说的是,从今年开始汽车影音行业厂家在普通专用机利润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转向豪华车开发的也应该密切关注豪华车市场发展动向。不管是做车联网的,还是原车屏升级解码的。
车市不振,连带着让汽车影音厂家在产品开发上显得不够热情。对于新车型的追逐一直是不少厂家制胜市场的利器,在2012年似乎未有听说有哪家能够靠一款明星机打天下。第一个显著地变化是,厂家在靠车系竞争。在大众、通用、本田、丰田、日产、福特、现代等十多个主流车系里,厂家需要应对的专用机款数达到100以上,没法保证所有车型都能做出较高品质,包括与原车的匹配上。除了少数厂家追求大而全,大部分会基于市场的变化,合作经销商的优势,以及工厂备货成本的考量,都会集中到两三个车系上,做全、做精、做透,提升产品竞争力,如果能搞定几个4S店集团,整体的出货量并不小。
第二个变化是一体化的专用机在减少,加装和分体式设计的增多。这个变化源于新车车机系统的改变,像不少中级车带屏的比例逐渐升高,换装就不切实际,需要设计新的方案来应对。还有厂家为了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要求,对一些车型尽量减少改装的痕迹,采用分体式设计,保留原车CD或面板,安装虽然增加了难度,但美观度、安全性有提升。
第三个变化是以车机为载体的附加功能的增多,相比之前的摄像头、数字电视、iPod等,今年整合到车机上的功能包括行车记录仪、360度全景泊车系统、胎压监测、智能手机Mirrorlink(下面具体讲)等,这些功能不再是车机厂家宣传的噱头,而是实实在在产生了消费需求,算是为厂家和终端店带来了一个增值产品价值的好途径。
第四个变化是电商化的潮流。在2011年,几乎所有汽车影音厂家对于电商还存在抵触,担心线上线下的比价扰乱市场,对于一些不听话的代理商或终端的网店采取的都是打压政策。到了2012年,电商风起云涌,汽车影音厂家态度180度转弯,纷纷开始试水,其中淘宝天猫更是首选电商平台。从目前所看到的数据来看,形象展示作用大于卖货的价值。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摸索,经验有了,人员配备齐了,线下的服务到位了,相信2013年将是汽车影音厂家在电商平台上大显身手的时候。很有可能汽车影音市场的烽火将从实体渠道转入电商平台。
在产品形态的创新上,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成功还在路上。
首先是安卓系统,2010年首次出现,厂家比较看好。其多样化的应用,与3G网络连接的便利性,同样是基于ARM平台。在经过差不多一年的磨合,稳定性、成本控制都做到了一定的水平,2012年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事与愿违。凡是押宝在安卓系统上的厂家都不同程度遭遇困境,甚至有些直接关门。剩下像瞾天源,以安卓为基础,主打音质型车机,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路畅畅安干脆不进入市场,去淘宝天猫开店,直接面向普通车主的消费,一个月还能卖出去几台。安卓经过两年仍然没有解决好水土不服的问题。究其原因,我觉得在于其应用、操控、处理速度远达不到不断推陈出新的手机的高度,而和车载结合的特点还不如传统车机突出,总之是手机优势不明显,车机特点不突出。市场在2013年会不会再给它一点空间,拭目以待吧。
其次,手机连车机,按国际标准叫Mirrorlink。不管前装还是后装都比较重视。宝马、通用等车厂引入苹果iPhone的Siri语音控制系统。
先锋、
阿尔派等在海外把手机应用引入到其车机。国内对于这个方案也比较热衷,像研华、路畅开发用手机内置的软件Wifi控制车机的导航,德赛西威与HTC合作,通过开放底层协议实现了手机与车机的双向互动,刚刚发布的科维烽云令在车机上开发一套软件,通过与安卓手机连接后自动提取所需要的应用到车机屏幕上,而不需要像在车机上操作手机那样,完全按照车机的操作习惯。可以说对于手机连车机的方案不同厂家基于自身的优势,做出了各有千秋的方案,客观地说这些对于车机卖点的增加是大有裨益的。目前存在争议的地方是,大屏手机流行,连固执的苹果iPhone都4.5英寸了,干嘛还需要费事连接到车机上呢?在车中控台上安装个支架就可以搞定了。

推荐阅读:DVD导航渠道之云南汽车影音市场分析
更多讨论请点击:
http://bbs.carcav.com/read-htm-tid-83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