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APP火爆映衬车联网静寂 从中当有启迪良多(2)

  • 2014-02-08 17:55
  • 来源:CarCAV.com
  • 作者:M记
  • 责任编辑:华生


  4.模式定位

  打车APP的模式看似简单,其实是很典型、很实实在在的O2O,上连司机、下接消费者,通过软件发挥平台的作用,就能够让司机和消费者之间互通有无、高效成交。由于在上游和下游都聚集了大量的供需基数,再加上足够明确的使用功能、足够简便的使用操作、足够实惠的使用返现,以及支付宝等平台作为支付保障,可以说无论对于司机用户还是消费者用户来说,都让打车APP建立了充分的使用亲和力和吸引力。

  至于目前的车联网应用,在下游环节方面,理论上同样能连接大量的终端用户,但至于服务提供方呢,目前还是较多局限在应用商本身。抛书包一点来说,车联网走的还是传统的B2C模式,再直白一点地说,目前的所谓“车联网”,作用其实很类似于90年代的寻呼台或者2000年代初盛行一时的声讯台(具体运作上其实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5.经营策略和盈利模式预期

  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更由于国内特有的返现模式,因而直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打车APP依然处于烧大钱、零回报的阶段,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只亏不赚”的运作策略,却依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趋之若鹜疯狂砸钱,个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其实仔细一想,现在烧钱无非是为了把用户基数养肥养大,一旦用户基数做大、使用粘性足够强,从单一的打车功能进一步往其他消费项目延伸,很容易就能够发展成综合性的O2O消费平台,到了这个阶段,即便打车项目方面依然坚持免费甚至返现,对于应用商来讲,也足以开发出大量的盈利方式。

  至于车联网应用,目前的B2C有偿使用模式,决定了盈利前景直接取决于开发商本身的服务水准以及研发能力。当然如果开发商本身有足够强大的服务运营能力的话,这一套模式不见得创造不了庞大价值,但很遗憾的一点是,至少从汽车影音行业发展起来的车联网企业,血液中流淌的都是“硬(产品生产)基因”,和做好一个服务型B2C所需要的“软基因”有着很大的差别。

当然无论“车联网”这个产业自身该如何发展,对于车机行业来说,“车联网化”始终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小结

  只要一经使用,打车APP的易用性和使用实惠,确实能让人马上留下很积极的体验感、并且迅速形成使用惯性。相比之下,车联网应用无论在功能用途、使用操作、推广力度以及最关键的模式定位方面,至少从笔者个人立场来看,都有不少地方,是应该向打车APP这种后起之秀好好学习的。

  在分析车联网的发展速度不够迅速时,不少人都认为这是由于用户数量不够多、用户需求不够强;但其实只要简单地分析,目前国内的车主基数完全比得上一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而且车主群体的需求种类以及消费能力,绝对比打车APP的用户只高不低。由此可见,上述这两种解释完全站不住脚,真正的原因,应该还是出在目前不少车联网企业的观念和意识,还未能从做产品生产、做程序设计所需的“硬基因”,变为做服务、做平台所需要的“软基因”。

  其实“车联网”这个名词,本来就应该像“互联网”一样,是一个很开放的平台概念,再结合目前安卓车机日益普及的趋势,“车联网”产品为什么不能抛开既有的B2C思维、抛开局限的功能认知,转而像打车APP一样,尝试向(以消费能力极强的车主群体为终端基础的)O2O平台演变呢?

4G的推广,对移动互联产业是重大发展机遇,车联网又是否能够巧借东风?




推荐阅读:4G即将改变的9大行业 汽车车联网首当其冲
更多讨论请点击:http://bbs.carcav.com/read-htm-tid-887276.html




    本网所有内容,未经注明,版权一律归中国汽车影音网(CarCAV.com)所有
    欢迎转载或引用本网所载内容,但请注明来源于CarCAV.com,否则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分隔线----------------------------
中国汽车影音网微信公众号

改装案例库进入>>

附近专业改装店进入>>